
2025年11月13日,承载着百年革命记忆与信仰力量的《汪烈士圹志》碑在苏州革命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。这方高36.5厘米、宽24.5厘米的青石石碑,历经风雨侵蚀仍风骨凛然,114字碑文凝练再现了雨花英烈汪伯乐“穷乏不易志,临难不苟免”的短暂一生,成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。该碑由“中国好人”、苏州陈霞爱心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霞女士捐赠,以公益之心守护革命文物,用实际行动践行对英烈的尊崇与缅怀,奏响了跨越百年的信仰共鸣。

作为苏州为党捐躯的第一人,汪伯乐的生命虽定格在26岁,却用热血书写了不朽的革命篇章。1900年,汪伯乐原名德骐,祖籍安徽怀宁,生于苏州,幼年父母双亡、家道中落,8岁时被送入苏州苦儿院。半工半读的艰辛生活,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求知若渴的精神——做皮鞋勤快精准,学习主动聪慧,凭借自身努力赢得院长青睐,考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。在“不以艰苦贫乏丧其志”的校风熏陶下,他苦练双语演说,“每日对着明镜矫正姿态,清晨赴碧霞池练习发音”,终获校际演讲冠军,更在1921年赴沪竞辩为母校争得优胜。
早年的苦难经历,让汪伯乐立下“启迪民智、改造社会”的终身志向。五四运动浪潮中,他以省立一师代表身份加入苏州学生联合会,白天奔走街头宣讲救国真理,夜晚创办苏州第一所平民夜校,为工商业职员、丝织女工等群体传授文化知识、播撒新思想,学员从近百人增至150余人。毕业后,他先后执教于市立小学、私立纯一小学,以赤诚之心培育学子,用教育的力量唤醒民众觉醒,深受学生与群众爱戴。

1925年五卅惨案的爆发,让汪伯乐毅然投身革命洪流。他加入中国国民党秘密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,奔走于苏州城乡发动民众抵制日货、支援工人罢工。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后,他与叶天底、张闻天等革命者志同道合,在革命理想的感召下加入中国共产党,随后接任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第三任书记,扛起了领导苏州革命斗争的重任。1926年北伐前夕,他以中华体专教师身份为掩护,联合民主革命者组建“迎接北伐军中心组”,秘密筹建自卫武装、发动群众响应北伐,在白色恐怖中点燃革命星火。

1927年6月汪伯乐等烈士灵柩由宁运苏,各界代表在雨中迎候。
同年10月,汪伯乐积劳成疾住院,病床却成为革命工作的临时指挥中心。不幸的是,因成员泄密,军阀孙传芳下令逮捕汪伯乐,久病未愈的他被强行抬走押往南京。12月16日晨,反动军阀未经审讯便将其秘密枪杀,这位“江浙区内无产阶级的勇敢战士”从容就义,临刑前“拒绑笑对刽子手”的凛然气节,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。噩耗传来,苏州各界震动,北伐胜利后,民众为其举办盛大追悼会,创办伯乐中学以志纪念,后将其安葬于葑门外安乐园并立碑铭记。

与苏州革命博物馆馆长徐海明合影:“中国好人”陈霞及父母
此次展出的《汪烈士圹志》碑便出土于苏州安乐园,经“中国好人”陈霞女士捐赠至苏州革命博物馆。作为祖国大陆首例台湾同胞骨髓移植的受益者,陈霞康复后始终践行“把爱心传递下去”的誓言,多年来深耕公益事业,创办爱心营养厨房、组建陈霞基金会,帮扶无数大病患者家庭。此次捐赠,是她以党建引领公益实践的生动体现,更是对革命先烈精神的深度践行。收到石碑后,苏州革命博物馆立即组织专业力量进行清洁、拓片处理,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提升碑文辨识度,让观众得以跨越百年与英烈对话。

《汪烈士圹志》碑文拓片
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省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,苏州革命博物馆自1993年建成以来,始终坚守“传承红色基因、弘扬革命精神”的初心使命。2014年重修后,博物馆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,展出区面积4000平方米,核心陈列“光辉的历程——中国共产党在苏州”通过700余件文物、资料,系统展现苏州人民“苦难—觉醒—胜利”的革命征程;大型多媒体半景画“阳澄烽火”以高科技手段再现军民抗日壮阔场景,成为红色教育的经典载体。此次《汪烈士圹志》碑的加入,不仅丰富了馆藏红色资源,更践行了国家文物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政策导向,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。

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,英烈精神是时代的灯塔。汪伯乐烈士的信仰之光,穿越百年与陈霞的公益之心交相辉映,在苏州革命博物馆凝结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。如今,这座集教育、陈列、研究于一体的红色阵地,正以英烈事迹为生动教材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,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落地生根。

诚邀广大市民群众走进苏州革命博物馆,在《汪烈士圹志》碑前感悟初心使命,在红色历程中传承英烈精神,让革命先辈的信仰之光照亮新时代的奋进之路!
编辑:雅雅;审编:苒苒